向綠發展??應對氣候變化挑戰
江蘇省南通高新區南通國軒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內,工人正在生產儲能產品。 |
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黃艤鎮酒谷湖公園美景如畫。這家公園是瀘州市海綿城市公園建設的重點項目。 |
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太陽鎮順發太源光伏電站,光伏板沿山鋪設。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適應氣候變化工作體系”。
在氣候變化挑戰面前,人類命運與共。我國將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上升為國家戰略,明確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承擔了大國責任、展現了大國擔當。近年來,我國堅持一手抓“減緩”,一手抓“適應”,以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為引領,采取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能提高能效、建立市場機制、增加森林碳匯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進綠色轉型,增強氣候韌性,不斷提升經濟社會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應對氣候變化取得哪些進展成效?如何科學應對氣候變化?記者近日就這些問題進行了采訪。
——編 者
開展早期預警 有效防災減災
本報記者 李紅梅
2024年6月9日至18日,福建省出現長達10天的持續性強降水,全省氣象部門強化“1262”遞進式氣象服務機制,暴雨紅色預警100%“命中”,平均預警時間提前86分鐘,全省累計轉移群眾7.14萬人次,最大程度地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什么是遞進式氣象服務機制?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王亞偉解釋,遞進式氣象服務是指在氣象災害演進發生的不同階段,逐漸精準確定時空范圍,分級別、分區域提供針對性氣象預警,有效支撐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分階段啟動相應的應急措施。
福建的“1262”遞進式氣象服務機制,是指提前12小時、6小時、2小時分級分區分類精準指揮。當重大災害性天氣來臨并預估造成重大災害時,還將啟動高級別預警“叫應”機制,福建當地的“12379”預警電話將自動“叫應”各級防汛責任人,促進及時轉移群眾。
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增強,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威脅,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不斷加劇。
開展氣象早期預警是防范氣候風險的重要舉措。
經過多年實踐,我國氣象部門創新性地建立了遞進式氣象服務機制和高級別預警“叫應”制度,實現了與應急管理、水利、農業農村等多個部門的協同聯動,確保從國家到地方的應急一體化,形成了“精準預警+快速響應”的防災減災新模式。
目前,31個省份均已出臺條例及規范性文件,明確建立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應急聯動機制,遞進式氣象服務機制和高級別預警“叫應”制度實現全國覆蓋。自2023年以來,氣象部門累計“叫應”各級黨政領導、防汛等主要應急責任人超過120萬人次,為把握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主動權爭取到了寶貴時間。
實現早期預警,監測預報預警能力是基礎。
近年來,氣象部門不斷織密觀測網絡、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升服務能級,加快推進科技能力現代化,持續提升監測預報預警能力。
目前,我國已建成由9顆在軌風云氣象衛星、546部天氣雷達、7萬余個地面氣象觀測站組成的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地空天立體綜合氣象觀測系統。氣象“芯片”數值預報模式實現從引進吸收到自主研發的重大轉變,“風清”“風雷”“風順”3個人工智能氣象預報大模型部分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智能網格天氣預報系統空間分辨率精確至全國5公里。暴雨預警信號準確率達93%,強對流預警提前量達43分鐘。臺風24小時平均路徑預報誤差最小62公里,保持世界先進水平。
目前,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公眾覆蓋率達到99.1%,氣象服務已成為國內覆蓋面最廣、滿意度最高的公共服務之一。
前段時間,一批中國援贈的智能氣象觀測設備抵達巴基斯坦,此前中國氣象局與巴基斯坦氣象局已聯合打造定制綜合云端早期預警系統。“通過云端早期預警系統,我們能夠通過使用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和更多的模型來開展天氣預報工作。”巴基斯坦氣象局專家巴扎爾·奇瑪表示。
不僅在巴基斯坦,我國氣象早期預警模式開始走向世界。
在不久前閉幕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COP29)期間,我國發布了《早期預警促進氣候變化適應中國行動方案(2025—2027)》,明確將助力提升發展中國家早期預警和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加快綠色轉型 降碳成效顯著
本報記者 寇江澤
山東省東營市東部離岸8公里的開放海域,連片的光伏平臺向遠海延伸,源源不斷的綠電送往千家萬戶。近日,國家能源集團山東墾利100萬千瓦海上光伏電站首批項目并網發電,這是目前全球并網發電的最大海上光伏項目。
“項目全部并網后,預計年發電量17.8億千瓦時,大約能滿足267萬城鎮居民一年的用電量,相當于節約標準煤50.3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34.47萬噸。”項目負責人王林介紹。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積極行動。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前不久發布的《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良好實踐》報告顯示,我國將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宣布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動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結構調整,以抓鐵有痕的韌勁推進“雙碳”工作,從全球氣候治理的積極參與者轉型成為重要貢獻者和引領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年均3.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1%的經濟增長,2023年能耗強度、碳排放強度比2012年分別下降超過26%、35%。“我國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大力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推動能源革命和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統籌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在發展中降碳、在降碳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表示。
能源消費結構進一步低碳化。2023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增長至17.9%,煤炭消費占比從2013年的67.4%降至55.3%;新能源裝機規模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約占全球的40%。2023年,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達到15.16億千瓦,可再生能源年發電量約占全社會用電量的1/3。
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2012年以來,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超過36%。全國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5095家、綠色工業園區371家。2023年,全國鐵路、水路貨運量占全社會貨運量比重,分別由2018年的7.8%、13.6%增至9.0%、16.8%。大宗貨物綠色疏運比例穩步提升。
全國碳市場體系建設加快推進。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正式上線交易,覆蓋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1億噸,占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40%以上。2024年初,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啟動,生態環境部首批發布造林碳匯、并網光熱發電、并網海上風力發電、紅樹林營造等4項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并組織編制煤礦瓦斯利用和隧道照明節能方法學,支持甲烷利用、交通節能等領域發展,進一步擴大市場支持領域。
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鞏固提升。我國持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近20年來為全球貢獻了約1/4的新增綠化面積,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森林覆蓋率超過25%,森林蓄積量超過200億立方米。2012年以來,累計實施濕地保護項目3400多個,新增和修復濕地80余萬公頃,累計完成40余個紅樹林、鹽沼、海草床典型分布區碳儲量調查。
“中國采取了一系列行動,全面推動國家自主貢獻實施并取得積極成效。”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夏應顯表示,目前中國正在研究制定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我們將基于國情,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按照《巴黎協定》及去年通過的“阿聯酋共識”,于2025年適時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通報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中國將繼續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全球綠色低碳、氣候韌性和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完善城市管理 增強氣候韌性
本報記者 程遠州 寇江澤
2024年8月15日上午,廣東省深圳市氣象局發布暴雨紅色預警信號,很快,大雨傾盆而下。
“莫大爺,我是網格員小賴,這幾天降雨比較大,我們過來幫您檢查一下房屋墻體有無開裂情況。”深圳市氣象預警信息融入深圳社區網格管理平臺,預警一發布,街道、社區網格站迅速將氣象信息推送至“網格+氣象”五級塔式工作群。龍華區福城街道的網格員賴育寧收到預警后,立刻挨家挨戶、對每個路面進行巡查。
從2024年8月10日至21日20時,深圳市氣象局累計發布暴雨預警40次,除個別路段出現短暫積水外,城市整體運行平穩。
“作為資源緊約束、高強度開發的超大型濱海城市,深圳氣候脆弱區域及脆弱人群分布廣。”深圳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張學凡說,探索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深圳堅持以科技力量全面增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應急救援等能力,將氣候治理融入社會治理智慧化管理系統,全面提升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我國一貫堅持減緩和適應并重,將主動適應氣候變化作為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的重要內容。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夏應顯介紹,各部門、各地方積極采取行動,強化地方行政區域和重點領域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力度。截至目前,全國絕大部分省份已印發實施本地區的行動方案。生態環境部在全國范圍內遴選39個城市作為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積極探索氣候適應型城市的建設路徑和模式,同時積極推動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強化黃河流域、青藏高原等重點區域適應氣候變化工作。
2024年2月,《深圳市適應氣候變化規劃(2023—2035年)》發布,提出了建設氣候適應型城市的17項具體指標,并以“更安全、更韌性、更宜居、更智慧的深圳”為愿景,提出筑造更安全的城市基底、塑造更韌性的城市系統、營造更宜居的城市環境、打造更智慧的城市管理等四大領域重點任務。
在深圳市環境稅務集團監測預警指揮中心,利用數字孿生技術打造的智慧水務運營新模式——“深水云腦”,讓“從源頭到龍頭”的全網實時監測和動態全局分析成為現實,極大提升了城市供水保障能力和極端氣候下的風險控制水平。
“它可以全天候監測全市50多座水廠,對超過8000公里的供水管道和1058個監測點位進行持續監控和分析計算,預測未來1小時的水壓及水量變化,實時更新調度指令。”中心工程師張素瓊介紹,基于歷史爆管數據,“深水云腦”設置多級壓力報警閾值,自動捕捉壓力突變,有效預警并處理爆管事件。2023年,深圳市管網漏損率降至5.1%,遠低于國內平均15%的漏損率,節水高達8157萬噸。
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成區海綿城市比例達55%;增強“城市生命線”氣候防護能力,已建和在建綜合管廊總里程達到396公里;加強“綠美深圳”建設,打造全域公園城市,累計建成各類型公園1290個,公園綠地500米服務覆蓋率超90%……目前,深圳正在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提升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我們將進一步推動落實《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著力完善適應氣候變化工作體系,加強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強化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力度,提升重點領域和關鍵區域氣候韌性,積極防范氣候風險。”夏應顯表示。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02日 1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