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邊上“長江村”
飛鳥掠過巴彥喀拉山下的湖泊。 |
青海省海西州格爾木市長江源民族學校的學生在做操。 |
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大橋鎮長江村中壩島蔬菜基地(無人機照片)。 |
新長江集團旗下江陰市金屬制管廠自動化生產線操作室,工人正在監督設施運行,確保安全環保。 |
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大橋鎮長江村中壩島村民正在采摘茄子。 |
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街道長江村的蔬菜大棚。 |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優化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機制。”
同飲一江水,共護長江美。從江頭到江尾,村莊星羅棋布,依長江而生、因長江而興,其中有數十個以“長江”命名。這些村莊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之下,發生了哪些變化?如何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本報記者近日走進4個長江村,探尋這些村落的發展故事。
——編 者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長江源村——
長江源頭是我家
本報記者 馮 華 喬 棟
走進長江源村,村道兩旁的藏式民居錯落有致,家家戶戶屋頂上的五星紅旗迎風飄展。村中央寬闊的廣場上,孩子們玩耍嬉鬧,老人們健身聊天,歡聲笑語不斷。
這里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的南郊,距離村民們的故鄉——長江源頭的唐古拉山鎮420公里。
20年前的深秋,為響應國家三江源生態保護政策,世代逐水草而居的128戶牧民從平均海拔4700米的沱沱河地區搬遷下來。“取名長江源村,寓意來自長江源頭和飲水思源不忘黨的恩情。”長江源村黨支部原副書記更尕南杰說。
“我們搬下了山,老家那邊草也長高了,水也更清了。”44歲的草原生態管護員鬧布桑周翻出手機里拍攝的照片。“現在山上的生態越來越好,巡護時碰到的野生動物也越來越多。”
村民們習慣把往日放牧的沱沱河地區叫做“老家”“山上”。長江源村幾乎每家都有一名生態管護員,守護著501萬畝禁牧草場。
今年國慶假期,鬧布桑周剛剛完成一次草場巡護。每次進山都不容易,鬧布桑周要翻過昆侖山口,越過不凍泉、五道梁、風火山口,才能進入自己巡護的區域。“巡護一趟要花上三四天時間。主要看有沒有破壞草原的情況,記錄下野生動物繁殖的情況等。這次我就發現有的地塊出現了‘翻漿’現象,有點反常,馬上拍照片向有關部門反映了情況。”鬧布桑周說。
“我們來自長江源頭,更要守護好長江源頭。扎根在這個地方,才有我們的幸福生活。”26歲的濕地生態管護員羅桑加措說,生態管護員在保護環境的同時,還享受了國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和各項優惠政策。
在山上守護三江源頭的綠水青山,在山下建設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村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
記者到村里采訪這天,村黨支部書記扎西達娃和幾名村委會委員一直在牛羊肉加工車間忙碌。正趕上卸貨,扎西達娃和同事一直忙前忙后,“現在進入了出欄旺季,我們要抓住機遇,利用電商渠道把我們的唐古拉牦牛、藏羊銷往全國,為村集體增加收入。”
這幾年,長江源村確定了“綠色有機農畜產品+民族特色村寨”融合發展的路子。村兩委班子和駐村工作隊建成生態綠色牛羊肉加工銷售基地,精心打造了村史館、“蕃巴倉”(藏族人家)民俗館、“長江牧歌”野奢帳篷營地等項目。
“去年我們的村集體經濟收益首次突破10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67萬元。”長江源村駐村第一書記梁亮說,“今年11月27日是長江源村生態移民搬遷20年的日子,相信未來的生活會更紅火。”
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大橋鎮長江村——
江水村邊合 生活更甜美
本報記者 李紅梅 王明峰
云朵在藍天中大寫意鋪展,一個個正在干農活的村民散落在田壟中,與遠處蜿蜒的長江、江面上飛翔的白鷺,組成一幅美麗的江邊農耕圖。
這里是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大橋鎮長江村中壩島,四面被江水環抱。從空中俯瞰,中壩島宛如一片綠色的葉子漂在長江中,美不勝收。
由于不停被江水沖刷,中壩島的土地堆積成了富含肥料的沙淤地,種出的蔬菜口感鮮美,品質優越,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基地。
一上島,村民陳大清的家庭農場里郁郁蔥蔥的蔬菜便吸引了記者的注意。
2020年,陳大清牽頭成立江心島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島上138名村民全部加入合作社,種植的果蔬有合作社幫忙銷售,每年人均增收一兩萬元。
往島中間走去,有大片農田。陳大清和丈夫鄭賢春扛起鋤頭就開始干活。
村民段少群和丈夫也在隔壁農田忙活著。“加入合作社后,種菜有技術指導,銷售也不用發愁,日子美得很。”段少群笑著說。
2020年以前,島上村民還以打魚為主。2019年底長江全面禁漁,村民們才開始種植蔬菜,合作社的成立帶動了村民種植蔬菜的積極性。
“我從2021年起被聘為長江流域漁政協助巡護隊隊員,為保護家門口的長江盡一份力。”鄭賢春說。
第二天,正值長江巡護的日子,鄭賢春穿上制服,和大橋鎮綜合行政執法隊副隊長陳啟洪一行4人,駕駛巡護船,對十幾公里江面和岸線進行巡護。
“天氣好時,就會有人到江邊釣魚。收到舉報或者有監控發現非法捕撈等行為時,我們都會進行勸阻。”鄭賢春說。
鄭賢春今年61歲,在中壩島住了一輩子。鄭賢春告訴記者,禁漁后,長江水變清了,經常能看到魚跳出水面,江面上還有一群群白鷺,“作為一名護漁員,看到長江越來越美,感到很自豪。”
“我們村沙淤蔬菜基地產出的沙淤蔬菜銷往成都、重慶、瀘州等周邊城市。”長江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先德江說,除了蔬菜,村里還發展了葡萄、火龍果等綠色種植產業,長江村的優美環境也吸引很多人來休閑旅游。
“美麗的長江是支撐我們發展的優質資源,我們必須保護好長江,才能有更好的發展。”先德江說,長江村所有漁民退捕上岸后,發展起了綠色產業,日子越過越好。
“長江干流流經合江64.4公里,合江建立了縣、鎮、村、組河長體系,同時全面實施生態修復,綜合流域治理,跨區域聯防聯控。近年來,長江干流合江段水質穩定保持在地表水Ⅱ類標準。”瀘州市合江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邱林說。
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街道長江村——
生態向美 產業向綠
本報記者 董絲雨 范昊天
水凈岸綠,空氣清新,望著眼前滾滾而逝的長江水,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街道長江村黨支部書記陳定發滿臉欣慰:“傍晚來江堤散步,能看到不少魚兒在江面翻騰。”
陳定發今年62歲,打出生起就沒離開過長江邊,對生態環境變化的感知也最深,“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于過度捕撈,江里幾乎看不到魚,凈是些漂浮物、水葫蘆。”
保護長江就是保護家園。隨著長江大保護深入開展,江邊整修綠化步道,種上了柏樹和桂花樹。村里經過網管改造、路面整修、河道清淤,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現在村民生活品質提升,幸福感滿滿,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也大大提高。”陳定發說,他作為長江村地段河湖長,每周定期前往江堤,巡查非法捕撈、清理江邊垃圾等。
長江村因毗鄰長江而得名,氣候濕潤,土壤疏松肥沃。“我們這兒的土地特別適合種蔬菜,但以前大家不懂種植技術,掙不著錢,好多人都外出打工了。”陳定發說。
2011年12月,武漢紫金蔬菜專業合作社在長江村成立。一排排蔬菜大棚建了起來,主要種植毛白菜、茼蒿、生菜等快生菜。
“快生菜茬口多、產量高、不受季節影響,市場風險低。從地里到餐桌,一共只需要20多天,一年收獲六七茬不成問題。”跟隨武漢紫金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彭傳紅,記者走進其中一座蔬菜大棚。只見他用手機操控打開澆水系統,不到一分鐘,翠綠的葉片上便布滿細密的水珠。
彭傳紅告訴記者,合作社推行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使用太陽能殺蟲燈和無公害農藥,既保證蔬菜健康安全,也避免污染土壤和江水。
長江水質變好,蔬菜產量和品質也更高,長江村成為武漢市的重要“菜籃子”之一,常年蔬菜種植面積2400畝,年產量約3萬噸。2020年,長江村獲評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
“黨的好政策讓長江村的發展越來越好。”陳定發介紹,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落地見效,武漢市開展“國企聯村”行動。2021年,武漢城市發展集團與金口街道包括長江村在內的6個村莊結對,投資建成湖北金口農貿蔬菜物流交易中心,吸納周邊不少村民就業,進一步拓寬銷售渠道。“現在,村里的快生菜還有專業團隊在線上進行品牌化運營。”陳定發說。
生態環境好,綠色產業前景廣闊。“去年,村里引進‘大江小村’農文旅項目,修建民宿,完善基礎配套設施,發展生態旅游。”長江村村干部李懷劍介紹,未來,游客可以在沿江綠道觀景,在村里采摘、觀荷、捉蝦、挖藕,農事體驗活動全年無休,將成為長江村新的經濟增長點。
江蘇省江陰市夏港街道長江村——
讓一江碧水永續東流
本報記者 寇江澤 尹曉宇
穿行在江蘇省江陰市夏港街道長江村,綠樹成蔭、環境優美,蒼翠綠意撲面而來。
從一窮二白的小漁村到村美民富的幸福村,從上無遮瓦到家家住別墅,50多年來,長江村不斷改革探索,完成一個漁村的美麗蛻變。
長江村依江而建,擁有6公里長江岸線。“過去,江邊就是一片蘆葦蕩,我們靠著抓魚、抓蝦過日子。那時候村里窮,都是土坯房,外村的姑娘都不愿嫁過來。”長江村村民、原長江化工廠生產廠長吳洪興回憶。
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長江村從兩座小磚窯起步,相繼辦起五金廠、化工廠、拆船廠。吳洪興從畢業后就進入長江化工廠工作,“化工廠生產的合成蒽醌,一度占到全球一半份額。”
長江村黨委書記李洪耀介紹,隨著經濟快速發展,長江村逐步形成涉及冶金制造、港口物流、船舶工業等多個產業,村經濟實體新長江集團連續多年位列中國企業500強,去年營收突破1200億元,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0萬元。
村里富了起來,對環境的保護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的指導下,長江村于2021年1月關停了長江化工廠,最大限度減輕企業發展對環境的壓力。“說實在的,當時也有些舍不得。但我們住在長江邊,更有責任保護好長江。”吳洪興說。
李洪耀介紹,為保護好家門口的長江,村里投資超億元為沿江港口高標準增設防塵裝置,打造了一條“廢船拆解—廢鐵冶煉—鋼材軋制—船舶修造—遠洋運輸”全流程循環經濟產業鏈。
“通過市場調查,我們又搞起了食品廠生產燕麥,銷往浙江、山東等地,供不應求。”吳洪興轉型在食品廠負責生產工作,“化工廠的幾百名員工,在本村盡量轉崗安置,食品廠也安置了一部分工人。”
富起來,環境也要美起來。長江村將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按照“南北生態園,中間有花園”的布局,村北建成200畝農林科技園,村中建成120畝中央花園,村南建成1000畝濕地生態園,村里綠化覆蓋率超過45%。
去年12月,長江村舉辦以“共護母親河、同建幸福村”為主題的長江大保護與鄉村振興百村座談會,聚焦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推動落實長江大保護任務。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我們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堅定不移保護綠水青山這個‘金飯碗’,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鄉村全面振興協同推進,讓一江碧水永續東流。”李洪耀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22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