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北京排水集團槐房再生水廠——
濕地公園見證污水“脫胎換骨”
俯瞰槐房再生水廠。 |
工作人員在槐房再生水廠地下管廊內檢查設施。 |
槐房再生水廠濕地景觀。 |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發力點。在北京市豐臺區南四環外南苑森林濕地公園,坐落著一大片環境優美、步步皆景的濕地,在地表之下,隱藏著一座再生水廠——北京排水集團槐房再生水廠(以下簡稱“槐房再生水廠”)。
這是一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再生水廠。廠區內,生態景觀與污水處理構筑物融為一體,主要污水處理設施埋于地下。地面上是景色優美、水生動植物共棲的濕地公園。在這家再生水廠,記者跟隨技術人員,探訪從千家萬戶收集的污水如何“脫胎換骨”,重生為再生水,踏上被循環利用之旅。
管網全封閉 鋪排在地下
在北京麗澤金融商務區,麗澤天街商業綜合體里飯館云集。這里每天產生不少污水,順著管道,與市民家家戶戶洗漱、沖廁、洗菜做飯產生的污水最終匯集在一起,流向槐房再生水廠。連接外界與再生水廠的污水管線在地下深約7米的位置,收集的污水通過這條管線源源不斷地流入再生水廠的預處理池。
“我們水廠主要承擔著北京城南和城西的污水處理任務,規劃流域面積約137平方公里。”在廠區內,北京排水集團涼水河流域分公司副總經理李偉指著地底下說,管網全封閉,鋪排在地下,看似平靜的土地下面實則“暗流涌動”。
循著指示牌,槐房再生水廠值班班長包猛帶記者來到地下入口。順著臺階向下走,便進入了與地上完全不同的環境中。置身其中,整齊劃一的管線令人震撼。地下水廠總共分3層,最深處可達地下18米多。其中,地下一層是維修巡視層,地下二層是設備層,地下三層為管廊層。據介紹,建設時,這里掏出的土方量相當于20個“鳥巢”(國家體育場)。
走在地下一層,在大約地下5米的位置,燈光照明讓這里仿若白晝,一條超寬超高的筆直廊道通往各個設備間,可以雙向行駛大貨車。
在包猛的帶領下,記者來到細格柵間。經過粗中格柵的過濾,污水經過一組組轉動的孔板式細格柵,過濾出一些類似于污泥的雜質。在槐房再生水廠,粗格柵區采用的是孔徑為30毫米的格柵,中格柵區采用的是15毫米的格柵,細格柵區采用的是4毫米的格柵。此外,經過三級格柵過濾,污水進入曝氣沉砂池,再去除2毫米的雜質……各類設備如此去除不同尺寸的雜物。
“粗中細格柵主要起到過濾無機雜質渣子的作用,比如小石頭、砂礫等。”包猛說,這些雜質最終都會通過流渣槽排到渣箱中。就像小區定期收運垃圾一樣,會有專門的清運人員和車輛定期清空渣箱。
根據管道上的文字指引,記者看到,從曝氣沉砂池出來的污水,由管道進入初沉池,再次沉淀后將進入生物池。
“各級格柵等設施,主要是過濾無機物,是物理過程,為下一步做準備,真正的污水處理是要經過生物化學處理的。”包猛說。
“膜法”處理后 出水變清澈
“污水進入生物池之后,便進入厭氧、缺氧和好氧處理階段。”包猛向記者介紹,“生物池里有不同的微生物群,能‘吃掉’污水里的各種有害物質,它們對氧氣有不同的喜好,根據其特性供氧能激發其最佳活性。”
在好氧處理階段,微生物需要大量氧氣,鼓風機通過管道給它們送風供氧。“氧氣量過高或過低會影響微生物‘工作效率’。”包猛說,“我們采用了精確曝氣技術,可以精準地為微生物供氧。”
從生物池出來后,污水便進入了膜池。槐房再生水廠應用了北排集團自主研發的“膜科技”,采用了先進的膜生物反應器(MBR)污水處理工藝,隱藏于污水下的MBR工藝超濾膜產品,可以高效去除污水中99%的懸浮固體以及絕大部分細菌、微生物。
在膜池旁邊,有一處用于展示的超濾膜產品。懸掛起來的一根根纖維膜絲猶如纖細的掛面,膜絲上布滿肉眼不可見的小孔,孔徑僅為頭發絲的千分之一。污水進入小孔,經過“膜法”處理之后,出來的水變得十分清澈。
“膜法”有多神奇?包猛向記者展示了4管不同清澈度的水。第一管是剛剛進廠的污水,雜質很多,渾濁不堪;第二管是經過膜池處理過的“膜產水”,已經非常清澈;再經過臭氧脫色、紫外線和加氯消毒后,就成為第三管里的“總出水”,也就是再生水;第四管則是自來水。
記者看到,處理后的再生水和自來水一樣清澈,肉眼看不出什么區別。“感官差別不大,但是再生水和自來水指標體系完全不一樣。一個針對環境保護,另一個針對人飲用。”包猛說,最終處理完畢的再生水水質主要指標可達地表Ⅳ類水體標準。當前,槐房再生水廠日處理能力可達60萬立方米,年產出高品質再生水近2億立方米。
通常,污水處理過程會產生一些臭氣。在槐房再生水廠,污水處理設施在地下運行,記者卻沒有聞到臭味。這得益于水廠配備全套通風除臭系統。
通過化學除臭塔、生物除臭箱、除臭風機以及新風風機和通風機等,污水及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氨氣、硫化物等臭氣被收集,通過生物化學方法處理達標后再排放,并進行通風。廠區內,各類風管總長度達到30公里,空間總換氣量為每小時124萬立方米,臭氣處理量每小時可達89萬立方米。“廠區內矗立的除臭塔上布滿鳥窩,鳥兒長期生活在此,這便是除臭效果最好的證明。”包猛說。
用于生態修復 再現濕地景觀
再生水去哪了?流到濕地中去了。記者從地下污水處理區出來之后,來到一處名為“一畝泉”的濕地公園。小溪里游動的錦鯉、滿眼的蒲草等水生植物、撲棱而起的小鳥……駐足觀賞濕地美景,令人心曠神怡。
“我們建了一個再生水廠,還給市民一個濕地公園。”李偉向記者介紹,因為加氯消毒的原因,出廠的再生水氣味和水質還是會受到影響。通過濕地的綠植水系,可以有效吸收有機物,進一步提升再生水水質。
走在“一畝泉”濕地的棧道上,李偉告訴記者,濕地下面就是地下污水處理區,也就是再生水的生產車間。公司在地下污水處理區“房頂”做了近20厘米厚的保護層和防水層,然后覆土打造18公頃的濕地公園,成為北京南城濕地景觀,吸引不少市民前來打卡拍照。
流出濕地,再生水最終進入小龍河。清代乾隆皇帝所撰一篇關于重修馬駒橋的碑文中記載:“水自南苑出者二,其南源曰團河……其北源曰一畝泉”。曾經的一畝泉便是現在的小龍河。記者在小龍河沿岸看到,河水清澈見底。“處理后的再生水基本用于小龍河的生態修復。”李偉說,槐房再生水廠恢復了當年“一畝泉”濕地的景觀,實現了水的再生利用及水生態修復。未來,除了用于河湖補水,再生水還將用于園林綠化、市政雜用、工業冷卻用水等。
在槐房再生水廠,生態理念不僅僅體現在水處理方面,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泥,也被有效資源化利用。“污泥是污水處理產生的‘副產品’,我們收集后經過處理制成有機營養土,用于林地撫育、土壤改良、苗圃種植等。”李偉說。此外,在污水處理過程中,水廠通過相關技術將產生的沼氣收集起來,用于工廠發電等,實現了部分能源自給;利用熱泵提取污水中的熱能用于廠區的制冷供暖,大大減少了碳排放。
據介紹,自槐房再生水廠建成以來,不少國家的外交人員、媒體人士前來參觀濕地以及再生水生產設施,水廠名氣越來越大。2018年,槐房再生水廠獲得國際水協頒發的“全球項目創新獎”金獎,這是當年國際水協評選的六大類獎項中亞洲地區獲得的唯一金獎。
如今,槐房再生水廠在可持續、高質量的綠色發展道路上繼續發力,其生態理念也已被海內外業界廣泛認可和采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