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鹽湖:
“工業湖”變生態旅游湖
運城鹽湖色彩斑斕。薛 俊攝(人民圖片)
薰薰南風從中條山吹來,吹拂著鹽湖湖水,加快水汽蒸發和鹽分結晶,湖面呈現出紅黃藍綠等斑斕色彩——在山西省腹地、黃河“幾”字彎的臂彎之中,運城鹽湖宛如一個天然的“調色板”,盡顯大自然的造化神奇。
運城鹽湖古稱河東鹽池,總面積達132平方公里,是世界三大硫酸鈉型內陸鹽湖之一,也是山西省面積最大的湖泊。運城鹽湖已有4600多年的開采史,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人文鹽田景觀,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和深厚的歷史底蘊。近年來,山西省運城市推動“文化+生態+旅游”融合發展,讓運城鹽湖煥然新生,綻放光彩。
退鹽還湖
每逢節假日,鹽湖北岸的綠道上游人如織。“這里曾是鹽化工業生產時期的運輸道路,路面上的白色痕跡是運鹽車上拋灑下來的芒硝。經過整治,這條道路成為干凈整潔、色彩斑斕的濱湖綠道,當地居民親切地稱其為‘彩虹路’。”一名工作人員用兩張圖片對比著介紹。
運城市鹽湖生態保護與開發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現在的運城市鹽湖生態保護與開發中心是在原鹽化局彩印廠舊址上改建的,由“生產”到“保護”的功能轉變,印證了運城鹽湖在城市定位中的“華麗轉身”。
2020年9月起,運城市停止在鹽湖保護范圍內一切工業生產活動,實行退鹽還湖。這意味著有著4600多年食鹽開采史和70多年無機鹽開發史的運城鹽湖不再“繁忙”,生態保護成為這里的“頭等大事”。2021年起,鹽湖堤埝除險加固及生態修復項目開始實施,工程以保護修復為主,恢復鹽湖自然歷史風貌,開展“凈湖行動”,加大沿湖污水治理力度,杜絕污水直排鹽湖,打造獨具特色的“七彩鹽湖”,從根本上改善鹽湖的整體生態環境。此外,運城市還加強了對中條山的生態保護,全面取締了沿山一帶的采礦企業,對中條山鹽湖段鳳凰谷東西兩側4處山體進行修復。
幾年過去,運城鹽湖的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吸引了反嘴鷸、火烈鳥、天鵝、大鴇等200多種鳥類來此安家,昔日的“工業湖”蝶變為美麗的“生態湖”。
以文塑旅
一池河東鹽、半部華夏史。在運城鹽湖,保留了一塊用于展示“五步產鹽法”的區域,國家級非遺運城河東制鹽技藝在此得到保護和傳承。
鹽湖北岸的中禁門曾是士兵衛戍鹽湖的地方。中禁門之內修建起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河東池鹽博物館,以“池鹽”為主題,集中展示鹽文化雕塑、文物及鹽池的形成與歷史演變等內容。一群小學生前來參觀展覽,他們唱著《南風歌》,體驗拓印、鹽雕等手工項目,觸摸與感知著悠久厚重的鹽文化與歷史。
“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穿越千年,《南風歌》在當下有了新的“版本”。大型沉浸式游園演出《宋韻·南風歌》以平行空間的戲劇手法,在4個演出區域呈現鹽運時辰、千里江山、鹽業新政、宋韻風華、盬鹽春秋、南風歌等多個主題場景,融合應用多種舞臺技術,通過范祥、王安石、司馬光等宋代河東名人的講述和演繹,讓觀眾在游園中觀景、賞劇,于行進間感受北宋時期運城地區的鹽運之繁盛和河東先賢的家國情懷。
近年來,運城充分發掘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創新推出文博、演藝等旅游產品,吸引越來越多游客前來打卡體驗。
串景成鏈
站在“鹽湖006號燈桿”觀景臺,跨湖大道、中條山脈、浩渺鹽池等美景盡收眼底,不少游客在此拍照留念,直呼“超級出片”。
今年夏天,在短視頻平臺上,運城市解放南路(跨湖段)的“鹽湖006號燈桿”火了。站在這里向南望去,沿路綠樹勾勒出筆直開闊的大道,一直延伸到中條山腳下。這一美景吸引了不少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前來打卡。為方便大家觀景拍照,運城市對“鹽湖006號燈桿”附近區域進行升級改造,建起長約30米、寬約2.7米的5階觀景平臺,讓“鹽湖006號燈桿”成為一個既安全又便利的“網紅打卡地”。
在運城,“七彩鹽湖”景觀是吸引游客的一張文旅名片。依托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河東大鹽和黑泥,運城七彩鹽湖景區開發出以鹽為主題的室內康養體驗項目鹽湖“五絕”,包括醫用溫泉、鹽水漂浮、鹽霧清肺、礦鹽理療和黑泥養生,利用鹽湖的獨特資源,為游客提供康養旅游新體驗,受到游客歡迎。
目前,運城市依托獨特人文、生態資源,將七彩鹽湖景區升級改造為精品旅游度假綜合體,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豐富游客的游玩體驗。今年國慶假期,七彩鹽湖景區累計接待游客66.05萬人次,創歷史新高。
“除了七彩鹽湖,運城還有關帝廟、永樂宮、鸛雀樓等景點,歷史文化資源極其豐富。”運城關公文化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董亞強介紹,通過生態文旅示范帶和黃河一號旅游公路,運城將各景點“串珠成鏈”,整合出高品質文旅景點群,將歷史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旅產業發展優勢。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年11月27日 第 1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